首页 资讯 正文

夏至荷风起,石门绘新景

体育正文 248 0

夏至荷风起,石门绘新景

夏至荷风起,石门绘新景

本报记者 马丽娅(mǎlìyà) 见习记者 赵娴 特约记者 谢燕子 通讯员 张鹭(zhānglù) 一座烈士陵园,十九座丰碑(fēngbēi),一曲英雄壮歌在长江畔回响。 簰洲湾,这个原本在中国地图上很难找到的地名,却因(yīn)一场洪灾,永远和高建成等英雄(yīngxióng)的名字一起,被刻在了(le)1998年的抗洪历史纪念碑上,印在了咸宁人民的心里。 6月13日,记者一行走进嘉鱼县簰洲湾镇,追寻98抗洪历史故事,探访(tànfǎng)当地27年来所发生的变化(biànhuà)。 铭记:洪峰过境处(chù),生死抉择铸就英雄本色 当天,记者来到簰洲湾98抗洪纪念馆。大厅里,满壁(mǎnbì)的浮雕映现出1998年夏天,军民团结一心抗击(kàngjī)洪水的英勇(yīngyǒng)景象。浮雕上的生死牌写着:誓与大堤共存亡! 馆内,一座解放军(jiěfàngjūn)战士在长江之畔筑堤抢险、严防死守的(de)群像雕塑,生动再现了当年的场景。发黄的旧报纸、斑驳(bānbó)的橡皮艇、锈蚀(xiùshí)的水壶、浸染泥浆的臂章等各种珍贵文物,将人们的思绪拉回那一个个感人瞬间。 “今天我把他们的(de)故事讲给别人听,是一件(yījiàn)特别自豪的事情。”生于(shēngyú)斯、长于斯的当地村民殷德恋,如今已成长为抗洪纪念馆的一名专业讲解员,她将传承抗洪精神视为(shìwèi)己任,向一批又一批前来瞻仰、学习的干部群众,讲述着那场惊心动魄的抗洪壮举。 “簰洲(páizhōu)西流弯一弯,武汉水落三尺三。”由于拥有“西流”这一(zhèyī)特殊的地理环境,簰洲湾对于下游60公里处武汉市的防洪,有着举足轻重的战略意义。也(yě)正因此,该地一直承担着巨大的防洪压力。 那年6月始,八次洪峰如巨兽轮番冲击簰洲湾。危急关头,军民一体铸成血肉长堤。广州军区空军(guǎngzhōujūnqūkōngjūn)高炮某团指导员(zhǐdǎoyuán)高建成率队星夜驰援。 历史定格在1998年8月1日晚,中堡村附近(fùjìn)堤段突然(tūrán)溃口,簰洲湾顿成一片汪洋(yīpiànwāngyáng)泽国。152平方公里、5.6万群众的美丽家园毁于一旦。 生死关头,高建成脱下救生衣(jiùshēngyī)给了不会水的(de)新兵,自己又跳下水与战友一同救起一对60多岁的老夫妻。在洪水中搏斗两小时(xiǎoshí),他救起了8人。当仅剩两棵“救命(jiùmìng)树”,他毅然将生存机会留给体弱战友,最终力竭被巨浪吞噬。 那一夜,被困在滔滔洪水中的(de)解放军(jiěfàngjūn)官兵互相支持、互相鼓励,一遍又一遍地唱起(chàngqǐ)《团结就是力量》、《当兵的人》、《舟桥兵之歌》,嘹亮的军歌在簰洲湾上空回荡。 那一夜,连同高建成在内,19位年轻的(de)(de)生命永远定格在守护簰洲湾的誓言里,其中最小的年仅19岁。 在纪念馆内,高建成(jiànchéng)雕像旁的两面墙上,挂着另外18位抗洪烈士(lièshì)的生平简介和人物肖像。他们(tāmen)分别是曹军平、叶华林、杨(yáng)德胜、廖国栋、马斐、丁云丰、朱任堂、杨德文、周俊明、梁力、吴德顺、岳福勇、惠伟为、易志勇、田华、王彦平、徐献伟、黄孝圣。 传承:27年一脉承,抗洪精神在时代回响(huíxiǎng) 历史记下了这悲惨的(de)一幕幕,人们(rénmen)也没有忘记那些洪水中的不屈脊梁。 1999年3月,位于(wèiyú)中堡村的“簰洲湾九八(jiǔbā)抗洪烈士陵园”竣工。烈士陵园离当年溃堤处只有一公里远,园内青松苍翠、寂静肃穆,19座衣冠冢(yìguānzhǒng)整整齐齐存留于此;园外白杨高耸、稻苗油油。 每年清明和“八一(bāyī)”建军节,社会各界人士和村民(cūnmín)都会自发前往烈士陵园祭奠烈士,寄托哀思。 “身上背着泥啊,肩上扛着沙,誓死保卫簰洲湾,保卫我们的家……”这是中堡村村民(cūnmín)金玉明(míng)为记录当年抗洪经历和精神写下的歌曲。 中堡村有一面(yímiàn)墙绘催人泪下:官兵驾驶冲锋舟救下抱着树干的小女孩(xiǎonǚhái)。上方一行字:“曾经我是那个抱着树的小女孩,如今(rújīn)我是一名光荣的人民警察。” 1998年洪魔肆虐之夜,6岁的小江珊与奶奶被困激流(jīliú)。奶奶用尽全力将她托上白杨树:“抱紧!戴五角星的叔叔会来救你的!”在冰冷(bīnglěng)洪水中,小江珊独自抱树求生9小时(xiǎoshí),终被消防官兵救起。那(nà)一夜(yīyè),她失去了多位亲人,却在心中种下一粒种子:成为“戴五角星的人”。 27年光阴流转,江珊已是(shì)应城车站派出所副所长。父亲的临终嘱托——“以后当军人或警察”,与童年被救的记忆交织成(jiāozhīchéng)人生方向。从警校到警营,从被守护者到守护者,她完成(wánchéng)了抗洪精神的生命接力。 受当年解放军的(de)事迹感染,每到征兵季,簰洲湾就会掀起参军热,不少(bùshǎo)1998年出生的“洪水娃娃”成了军人。 在(zài)簰洲湾蓝天抗洪英雄中学,高建成等烈士的事迹被刻在校园入口处的石碑上。每次学校的升旗仪式(shēngqíyíshì)上,师生齐声朗诵抗洪精神。铿锵有力的声音,在校园里久久激荡,也激励(jīlì)着一批又一批学子不怕困难、顽强拼搏,勤学成才(chéngcái),走向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岗位。 2017年8月,在簰洲湾68位商界人士的(de)倡议下,社会各界筹资建立八一文化广场。投资1000万元的文化广场,有800多万元(duōwànyuán)都靠社会力量捐赠(juānzèng)而来。 该镇居民(jūmín)殷德胜动情地写下了《沁园春(qìnyuánchūn)·贺簰洲湾八一(bāyī)文化广场开园》—— “忆抗洪抢险,通宵达旦;保家护垸,取义捐身。十九男儿,芳华不再,热土长眠又一春。丰碑起,慰英雄姓字,永嵌民心。” 如今的簰洲湾,每逢汛期便上演 “千里回乡守堤(shǒudī)”的壮歌。2020年暴雨袭鄂,600多在外游子自发返乡。在武汉开(kāi)出租的刘四海说:“生意可以停,家乡不能不保(bǎo)”;嘉鱼老板杨后兵让公司停工带工人回村防汛;00后北航学子汪派以“为(wèi)家乡出力”而战。 27年过去,洪水留下了无法磨灭的印记,也传递着爱与(yǔ)希望。“万众一心、众志成城,不怕困难、顽强拼搏,坚韧不拔、敢于胜利(gǎnyúshènglì)”的抗洪精神,在这片绿洲(lǜzhōu)沃野上悄然扎根,开花结果。 践行:涅槃重生时,废墟上崛起美丽家园(jiāyuán) 站在长江大堤环顾,巍巍江堤已一改往日的(de)单薄,滔滔江水(jiāngshuǐ)俯首而过,防护林已形成一道绿色的防线。 从堤坝(dībà)上下来,走进当时受灾最严重的中堡村,一排排洋房整齐地(dì)排列在马路两旁,绿荫花影,美丽乡村尽收眼底。 据悉,受灾时中堡村有400多户(duōhù)村民,目前中堡新村(xīncūn)有近800户,约3800人。 1998年的(de)洪水,淹没了整个村庄。洪水退去,村里房屋全部被冲毁,满目疮痍。泥沙淤积造成4000多亩稻田无法耕种(gēngzhòng)。 国家投入8000万元进行了沙土整治,还(hái)良田于民。现在的中堡新村,是整体搬迁重建而成,房屋更(gèng)结实更漂亮,街道更宽敞,群众的笑容更美(gèngměi)。 簰洲湾管辖的(de)长江堤段长41.5公里,旧堤坝宽3米,当年(nián)溃口的长度是760余米。1998年洪灾过后,堤坝被加宽加高加固(jiāgù),从(cóng)当年8月至2000年5月,完成土方总量1600多万立方米,投资近1.5亿元,新堤修固全面完成。 在(zài)水利(shuǐlì)设施重建上,簰洲湾对刘家堤百里长渠进行了硬化、清淤,做到路相连、渠相通,旱涝保收。27年来,整个簰洲湾水利投资花费数十亿元,先后成功抵抗住了多次高水位(shuǐwèi)洪水。 洪水退去(tuìqù)后,簰洲湾百姓凭借着骨子里的坚韧,不等不靠,迅速投身农业生产,在废墟上播撒希望的种子(zhǒngzi)。依托毗邻武汉的区位优势,“菜篮子”“米袋子(mǐdàizi)”基地蓬勃发展,机械化、规模化的种植模式让粮食产量节节攀升(pānshēng),蔬菜瓜果远销各地。 那场(nàchǎng)惊心动魄的(de)抗洪战役,不仅击退了肆虐的洪水,更在簰洲湾人的血脉中,镌刻下不服输、人定胜天的拼搏精神。 如今,簰洲湾人以实干铸就新的(de)防线。41.5公里宽阔平坦的堤顶公路,10公里焕然一新的红牌公路,6公里改造升级的合新线,7公里畅通无阻(chàngtōngwúzǔ)的县乡(xiànxiāng)产业(chǎnyè)路,还有全镇17条共计176.65余公里得到较大改善的村级公路,条条道路纵横交错,织就发展脉络。 投资 1700 余万元的(de)“擦亮(cāliàng)小城镇”项目,让镇区旧貌换新颜。簰洲湾长江大桥建设也传来捷报,主线便道全线贯通,跨四邑公堤大桥钢混梁成功架设……这些成果,无一不是抗洪精神在新时代(shídài)基础设施建设战场(zhànchǎng)上的生动注脚。 “南有嘉鱼,烝然罩罩。”《诗经》咏叹的江南水韵之地(dì),因咸宁儿女的英勇被赋予(fùyǔ)了更磅礴的精神(jīngshén)内涵。抗洪精神从咸宁簰洲湾的惊涛骇浪中淬炼而出,首次被正式概括于此地的抗洪英模表彰大会,从此(cóngcǐ)成为时代强音。 “泥巴裹满裤腿,汗水(hànshuǐ)湿透衣背,我不知道你是谁,我却知道你为了(wèile)谁……”《为了谁》的旋律在纪念馆(jìniànguǎn)内回响,这首歌的创作原型正是咸宁大地上那些无名亦知名的英雄。 长江水奔流不息,簰洲湾的(de)沃野铭记着血的誓言与生的传承。当江珊在岗位上目送列车载(zài)着游子归乡,当金玉明的歌声伴着村民(cūnmín)在广场起舞,当殷德恋向(xiàng)访客讲述着高建成们的故事——抗洪精神已从悲壮的瞬间,生长为这片土地最坚韧的生命力。 湖北日报客户端,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,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、新鲜(xīnxiān)的热点资讯、实用的便民信息,还推出了掌上读报、报料、学习(xuéxí)、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(gōngnéng)。
夏至荷风起,石门绘新景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